國人痛風基因有解!高雄大學與高醫大組成研究團隊,透過大數據分析台灣人體生物資料庫3千多筆,確認「ABCG2」是造成國人痛風的致病基因,未來結合基因篩檢技術,1、2小時就能得知發病風險,提醒患者改善飲食、生活習慣,減少痛風機率。
該研究由高雄大學運動健康與休閒學系教授章順仁、高醫大內科學副教授陳忠仁、生物科技學系副教授廖偉廷及內科部主治醫師曾家駿等人合組跨校團隊,研究成果發表在今年初英國學術期刊。
章順仁說,過去痛風研究多從家族史、基因晶片等工具推斷致病原因,但研究成果過於零散,團隊應用台灣人體生物資料庫,與臨床患者資料比對,分析3千多筆痛風基因資料,確認「ABCG2」是國人致病主要基因,也結合年齡及尿酸、三酸甘油脂、肌胺酸酐等生化值,建立預測模式。
提醒錯誤清潔方式,長期有不良習慣(例如:抽菸、嚼食檳榔、熬夜)未定期實施 6 個月牙齒檢查,使口內細菌量增加形成牙結石,導致牙周病產生。牙周病治療術後需知:一週內飲食需要注意,太燙、辣、刺激性食物、生食需避開,避免癒合狀況受影響。2-3 日內牙齦仍會有些微滲血狀況,請使用適當工具維持正常清潔,並搭配漱口水。請避開抽菸、吃檳榔、熬夜,易影響牙周復原狀況,並可能導致牙周持續受到刺激發炎。牙齒可能出現敏感狀況,是因為原本被腫脹牙齦蓋住的地方會因牙周消腫而露出來,約 1 週左右會穩定。牙周病需保持定期追蹤,才能有效控制牙周狀況。
章表示,透過這項研究成果,未來可結合基因篩檢,取得唾液滴入試劑,在1到2小時內就能預測受試者將來痛風發作風險,讓高風險族群及早調牙周病治療整可能誘發痛風的生活習慣或飲食,減少痛風發作機會。
陳忠仁說,痛風是一種結合高尿酸血症與牙周病治療發炎反應的慢性疾病,但並非所有高尿酸血症患者都會痛風。據研究,尿酸高於9mg/dl(毫克/分升)者,每年痛風發生率為 4.9%。他曾遇過20多歲的大男生猛嗑海鮮後痛風發作,腳趾腫牙周病治療方式起,痛不欲生,若能透過基因檢測預知,就能避免發病。
牙周病與蛀牙兩者常常是同時存在的,而在好發族群方面,兩者也有年紀上的差別,牙周治療是很重要的議題。一般來說,蛀牙問題好發在小朋友、青少年身上,尤其是愛吃糖果又不愛刷牙的孩子,老人則會有較多牙根齲齒;至於大人則比較容易罹患牙周病,幾乎9成以上的成人,都有牙周病的困擾,導致刷牙的時候會流血,平常也容易牙齦腫脹。牙周病的菌種以放線桿菌、牙齦紫質單孢菌等革蘭氏陰性厭氧菌為主,形成的原因是當口腔沒有清潔乾淨時,牙菌斑附著在靠近牙齦的牙齒上,通常只要附著2到3天,就會形成牙菌斑及之後會產生牙結石。牙菌斑與牙結石如果停留越久,上述的革蘭氏陰性厭氧菌就會在牙菌斑上孳生,進而侵襲牙齒與牙齦,最後造成發炎,也就是所謂的牙齦炎;再繼續下去,細菌從牙齦邊緣再往下發展,就會導致較深的牙周囊袋,就是牙周病。可別以為牙周病沒什麼,它可是成人掉牙的元凶,尤其是老年人,很多都是因為牙齦萎縮、牙根外露,齒槽骨遭到破壞,進而造成牙齒鬆動而掉牙,擾人的口臭問題也可能如影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