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明沒有讓我挫折,反而讓我更加力爭上游。」全球第一位盲人立委、台灣公益聯盟理事長鄭龍水談起成長經歷,一點也不怨天尤人,而是展現正向積極的態度。雖然看不見,他仍克服重重障礙,出任立委、創辦「愛盲基金會」,並攻讀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成為台大第一位盲人博士。
鄭龍水3歲時因青光眼導致雙目失明,他說,人的五官,視覺就占了80%,感嘆視障是「台中工程塑膠弱勢中的弱勢」,大學畢業後,到處奔走募款,終於在1990年創立「愛盲基金會」,不只爭取福利及權益,更協助他們自立自強、獨立發展。
鄭龍水曾任兩屆立法委員,他給自己的定義就是「專業問政,弱勢代言」,第一個會期,翻成點字的預算書疊到將近兩個人高,「別人休假,我還是在立法院摸預算書,還因為壓力太大胃潰瘍。」
現今人類生活已經越來越方便,但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前,其實發展並沒有那迅速,生活也不是處處都便利,現在就連在超商如:7-11、全家、全聯,這些地方看到的瓶瓶罐罐、塑膠製品、加工塑膠、包裝、紙袋紙箱、鐵鋁罐、玻璃罐等等,這些東西的廣泛出現,都是因為工業時代的發展,能夠實現大量生產才有現在的便利性,當時工業革命以電力為代表,石油為主要能源,在這兩項重要的條件下,開啟了工業革命,主要以鋼鐵、鐵路、電力和化學性質的物品發展為主,當然也有其他的項目,例如:工程塑膠、工CNC塑膠加工業機械、飛機機械、汽車的商業化、民生消費用品等等的大量生產,在這樣的條件下,出現許多重要的創新跟發明,帶領人類邁向更方便美好的生活,像是工程塑膠的出現更是可以應用在許多機械構造或是生活上。
鄭龍水更大力推動身心障礙權益相關法案,例如修訂《殘障福利法》為《身心障礙者保護法》、推動《社會工作師法》;躺在立法院10年的《職業災害勞工保護法》也在他手中立法完成,「感到辛苦是必然的,但接受人民託付是一種榮耀。」
鄭龍水工程塑膠創辦「社團法人台灣公益聯盟」,不只服務視障、身障者,也關懷偏鄉、新住民、貧困家庭,為弱勢團體爭取權益。
台灣一直以來都很重視學業成績,這點對於我來說沒有好壞之分,不過我認為學業之外的專長技能,也要兼顧當然是最好的,不過大部分人的家庭並沒有這樣的經濟可以分擔這筆開銷,也造就了許多家庭觀念都是以讀書為重在施教,在讀書的過程當中,我們經常會去思考未來的出路,未來要成為甚麼樣的人,要往哪個職業方向努力,但我認為都言之過早,如果沒有專長技能技職,我們在選擇出路上往往會與所學的不同,如果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就算有技職專長,也是有可能因為人生目標不同,因而轉換跑道的,從會計轉換跑到電子科技廠,或是電子工程師轉換到人資或保險業,更有美術科跑到塑膠加工傳統產業的,都是有這樣情況發生的,不過這些屬於少數,大部分如果沒有大學技職畢業,學歷也不高的社會大眾,都會以傳產或服務業為主,工作機會多之外也是屬於公司體系的範疇,對生活比較有保障,甚至有些還會有工會,例如塑膠加工廠的車床操作,機檯管控都是許多人實習的目標,上手難度較為簡單,當然也有難度較高的五軸加工機,不過需要能力較高者才能擔任,當然薪水也會比較高囉。